救赎中的美丽

浓茶洗狂,淡酒留痕。 发表于 2009-4-27 20:24:00

 

                 (原创,禁转)

 

    救赎中的美丽

        ----看纪录片《南京》

 

 

这是一部需要鼓足勇气去观看的影片,开始看的那一刻,便如同开始了某种心理上的自虐,看完之后人好像都被笼罩在一种氛围里而难以自拔;这并不是一部一般意义的“哭片”。看完之后泪水被太多复杂的情绪挡住了,郁积在体内,化作疼痛。

 

曾获奥斯卡纪录短片奖的导演比尔.古登泰格和丹.斯图尔曼联合执导纪录片《南京》。特德之所以要拍这部影片,据说是因为他在旅游途中恰好看到了张纯如的讣告,她是畅销书《南京大屠杀》的作者,疑因忧郁症发作而举枪自杀。有所触动的特德感觉到张纯如的一双眼睛似乎依然在叙说着什么,冥冥之中,似乎是张纯如忧郁的灵魂促成了这部纪录片得以拍摄。

 

影片以张纯如作品中的第五章《南京安全区》为主要内容,讲述德国商人约翰.拉贝、美国女教士明妮.沃特林等22位西方人建立避难所拯救南京市民的故事。这些人的日记、书信为旁白,穿插当年幸存者的采访和参与大屠杀的日军老兵的回忆,再现了1937年南京城的毁灭与绝望。

 

看过的人都应该记得其中的几段讲述:妈妈在被刺刀刺中胸膛后幼儿光着沾满鲜血的小脚丫爬过遍野横尸,回到母亲身旁又开始天真地吃奶,而他的母亲却已经死去。;一位幸存者讲到日本兵试图强奸自己的妹妹,遭到了反抗,日本兵举起刺刀从上至下劈开了妹妹的头颅。日本人要从安全区里带走100个女人作为慰安妇,美国人米妮像老母鸡护着自己的小鸡一样,不让他们带走可怜的女孩子们,但又因为没有能力与之抗衡,最后还是有20多位姑娘被带走,米妮的绝望和无奈;与幸存者试图忍住哭泣的内心挣扎相比,日本老兵面对镜头却能够冷静地说:“处理掉几万人并不是一件难事,快的话半个小时就可以完成。”

 

   《南京》不庸俗的地方其实是它的冷静。它不煽动你的情绪,不挑逗你的泪腺,不渲染悲剧,不鼓励仇恨,但是黑暗中,胶片转动的声音和银幕上的陈旧光影却透出强烈的寒冷气流,牢牢地压迫在你的胸膛上。你扬起脸,看到的是用独特视角讲述的南京大屠杀,在那种基于人类博大心量的立意之下,你会觉得愤怒,但眼睛却无法冒出火光;你可能很想咒骂那些日本战犯,但是最终占据你心灵的却是人类相互救赎中表现出来的人性之善的美丽。

 

    影片《南京》将中国人形容为一个有着超乎寻常的忍耐力的民族,能够咀嚼苦涩,但是这不代表我们对于耻辱就应该无动于衷,正如导演古登泰格所说“大屠杀和遗忘这两个词,永远不应该同时出现”。

 

 

 

 

发表评论:
天涯博客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