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狐禅

浓茶洗狂,淡酒留痕。 发表于 2009-9-28 21:00:00

 

 

 

 

十多年前,偶住庐山某寺院两月,和北京云游至此的雷师傅同吃同睡,他曾经劝我向佛、学佛,说:“学佛不如做佛”。

 

      他给我讲了那个与佛有着某种关联的故事——野狐禅。

 

      盛唐时期,禅宗大行其道。百丈禅师在江西的百丈山开堂说法,座下学僧听众不下千人。在听众中,有一个白发老翁,天天都来,而且都是最后离开。长期如此,引起百丈禅师的注意。有一天,百丈说法完毕,大家都散去,这个老翁还没有走。百丈禅师就特别过来问他,你为什么每次都迟迟不肯去,应该是别有问题吧?老翁听了就说:“我正有一个重大的疑问,请禅师代我解脱。”

 

      百丈就说:“你问吧。”老翁说:“我在五百年以前,也是一个讲佛法的法师。有人问我,‘大修行人,还落因果否?’我就答他说:‘不落因果。’因此果报,堕落变成野狐的身命,不得解脱。请问大师,我究竟错在那里?”

 

      百丈禅师听完了,便说,:“你再问我吧!”那老翁就照旧重复原句向百丈禅师请教。百丈就很严肃地大声回答说:“不昧因果。”这个老翁听了这话,就很高兴地跪下来拜谢说:“我得解脱了。明天,请禅师发慈悲,到后山山洞里,为我火化这个身体。但希望您不要把我当作异类(畜生),请你还是把我当五百生前一样,用一个出家人的礼仪,火化我吧。”

 

      百丈禅师点头答应了。第二天,百丈穿起正式僧服的袈裟,告示大众,跟我到后山烧化一位亡僧吧!大家听了很奇怪,因为近日内,都没有哪个僧人死亡,怎么老和尚要大家去送一位亡僧呢!结果,到了后山,在一个山洞里,百丈去拖出一只死去的狐狸,身体如刚生的小牛那样大,亲自举火,依出家人的礼法烧化了他。

 

      故事倒是听完了,只可惜我是榆木脑袋,一时还是无法开窍,更不用说什么开悟了。于是一直搁置而疑惑,至今还是。

 

     想来结果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说老人自己并没有体悟到大道,却又偏要从开悟的角度来否定因果法则,不懂而自以为懂,后世的人将此种禅法称之为“野狐禅”;一说佛教的修因证果,正是因果律的体现。老人以为修行人可以“不落因果”,恰恰陷入了邪见,属于“大妄语”,结果受了“野狐身”之报。后来引申为以“野狐禅”泛指各种歪门邪道;而我更愿意相信他对我所说的是第三种,“不落因果”与“不昧因果”其间一字之差,却实有天壤之别。当问:“大修行的人还落因果否?”答曰:“不落因果。”此即指有修行的人不受因果报应,这种随便胡乱的指点,错,差矣!因为任何人都逃不出因果报应之外。而百丈禅师的“不昧因果”,实乃至理名言,因为任何修行悟道的人,都要“不昧因果”。

 

      “学佛”与“做佛”不正是一字之差吗?我不太明白“佛”字的真正禅机,但是我却可以领会到其中的某些部分。比如慈悲心、感恩心、包容心、无争心……或者更多,只是我知之甚浅,总不能真正的领悟。不过这些若是用于周遭的生活,用于现实的方方面面或者会让我少去很多的负累与烦恼。与其去学成一个四不象,倒不如直接去做来的实际了。或者这也像我所喜欢的那句歌词一样吧——“说到不如做到”。

 

      或者可以用很多东西来代替“世间事”,比如工作,比如爱情。开心的工作,却又不成为工作的奴隶,不为金钱所累,是不染,是不昧;一心去做清高,视金钱为粪土,貌似看空一切,却也是执于空。用心的去爱,愉悦身心而不被情所累,是不染,是不昧;无情是空,执于空也是执,虽不落于情却只能堕于野狐身。古语道:唯大丈夫能好色,是真英雄自风流。有情不为执,无情未必空。

 

      所以我想自己平日所做一切,做便做了,说便说了,不因说过做过而悔,只看将来,不问过往,不去执著,自然也就少了那些不必要的纠葛;爱就爱了,恨就恨了,不为爱拘,不为恨累,正如老子所说,和光同尘,则是自在人,是真解脱。

 

      然而,我的慧根毕竟是浅薄的,所以由这个故事也只能想到这么多了。只是不知道是否真的是他所希望我了解的呢?或者,我现在的这些言论也成了“野狐禅”的一种了吧。

 

 

 

 

 

 

 

Re:野狐禅

妖妈(游客)发表评论于2009-9-28 22:26:00
妖妈(游客)那我也可能是!同类呢。

Re:野狐禅

访客NRiu4Y(游客)发表评论于2009-10-13 22:25:00
访客NRiu4Y(游客)一落,一昧差之千里!
发表评论:
天涯博客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