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就是好好的生活。

浓茶洗狂,淡酒留痕。 发表于 2009-4-19 22:48:00

 

                 (原创,禁转)

 

     尊重就是好好的生活。

            -----评影片《入殓师》

 

生的尽头的就是死亡,死亡的尽头就是生,生与死原本就如同双子星,生既有乐,死有何忧,一切,只不过是庸人自扰。

 

    多数时候,人惧怕死亡,所以我们会下意识的拒绝谈论死亡的话题,甚至不愿意经过与死亡有关的场所,比如墓地。之于那些与殡葬相关的人员,我们也会有所避讳。我们这样的处心积虑,只是因为想掩饰自己对死亡的畏惧。我们会说关于死亡的东西是肮脏的,这也只是因为我们心中有不安,心中仍有偏见。

 

对于美香,当她最初得知丈夫小林大悟从事入殓师的工作时,心中所想的也是这样。因为不了解,所以会有偏见,斥之为“不正常的工作”。其实回想一下,即使到了今天,对职业的偏见依然存在。不是常这样说么?“少时不努力,就要成为某某”,这样的话很伤人,但的确是种职业性的偏见。事实上,就其职业而言,只要是合法的职业没有贫贱之分,也没有所谓“正经与不正经”的说法,而影片《入殓师》恰恰表现了这一现象:任何工作,只有喜欢与不喜欢之分。

 

    小林大悟去从事入殓师的时候,只是因为事务所暖味不清的广告用语而误打误撞。我相信,有一些人的确就是这样走上自己所喜爱的职业道路,因为我们不可能随时都那么清醒的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工作,毕竟生活不会允许我们有那么闲情逸致想透,吃五谷杂粮的人首要目的还是为了生存、为了家庭而活着。把从小就开始学习练习的大提琴放在一边,去找另一份工作,对任何一个人而言都是新挑战。最近,因为金融危机,华尔街的许多被裁员工开始了他们的新工作------去做一名酒吧调酒师,听上去以乎和小林大悟没什么分别,但这却是活生生的现实写照。

 

    影片在缓缓的风格讲述着大悟的职业故事,以及关于他本人的家庭琐事,平静而没有太多激情,轻缓悠扬如大提琴的乐声,在富士山下流淌着动人的音符。电影这样的处理是根据剧情来安排的,由于主题就是关于生命与死亡,关于生者对死者的尊重和对他人职业的重新认识,所以影片节奏就比较轻缓,如绢绢溪水一般娓娓道出所有原委。大提琴的存在是特意来表现这种赞美的,用它的乐声来现生与死最为恰当不过。大悟的温柔和青春是体现死亡这一主题的反衬,就像大悟父亲死后留下的那颗石头,当小林把石头交给妻子美香,放在美香怀孕的肚皮上时,这种死亡与生命的承继关系就巧妙的表达了出来。圆润的小石头代表的是死者的心愿,心情安静,也像是死者对生者的寄托,愿生者活得更美好。而生者对死者的尊重就是精心打扮他们的妆容,为他们在人世的最后一程送行,让逝者安息,没有怨只有希望与赞美。

 

    对于生与死这两个词,电影自始至终都在探讨它们的关系,比如大悟看到的桥下的鱼,有生有死;又如大悟家放生的那个章鱼。食物是影片所描绘的另一个关于生与死的物什,当小林第一次接触死者后的当天晚上,他看见被宰杀干净的鸡,那一刻他立即呕吐不止,这个细节很形象的描述了大悟初入行的心理状态,即对死去生物的不适应,这和一些学医的学生初次见解剖尸体会呕吐、吃不下饭一样,但凡是要继续做下去的,都要克服心理上的这道障碍。此后,大悟渐渐喜欢上这个职业后,他和社长及同事一起环境优美的社长办公室大块朵颐,吃着炸鸡腿享受着生活,这又何尝不是对死者的尊重。如同社长所说,任何生命都有生死,它们都有感觉,社长办公室里的花花草草也是如此,只是它们不会说话罢了。生者对死者的尊重就是好好的生活。

 

    雪花飘过后,樱花也开了,人的生命如同飘飞的花瓣一样,圣洁而美丽,为它们送行,为它们送上最后的旅程,就是送给它的赞美之歌。

 

生死之间,没有闪躲,只有相互的礼赞和祈福,它们都是一种希望。

 

 

 

 

 

Re:尊重就是好好的生活。

yinji(游客)发表评论于2009-4-19 23:17:00
yinji(游客)电影缓慢舒展,庄严肃穆,对职业的执着,对生死的淡定,还有你说的生者对死者的尊重,死者对生者的寄托,生死之间不再是一道鸿沟,值得一看.
发表评论:
天涯博客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