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禁转)
南方三月的春是有雨的,这雨有点粘乎,于我这般喜欢自在的人,免不了勾起秋的回忆来。帐前执灯,捧起《故都的秋》哪能不尽得一番秋意?
读起《故都的秋》,第一次还是在高中那会儿,虽品味不得十足,却极喜欢把美文反复的朗诵,郁达夫先生的这一美文不似时髦女郎的美丽,是像江南那素丽的女子那般耐看、有味。非细品是难得深意之境的。美文读起来似品香茗,若是如此,装着郁达夫先生茶水是不是精致的名杯,恰是北京胡同人家的茶碗,却不失清香与雅然!
先生一句“秋天无论是那里的秋天,总是好的。”含着对生活的向往,对世间得冷静,从文章落款中知道写于1934年8月,先生在白色恐怖时期由上海迁居到杭州,居住近三年,这段时间里,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他这一时期的作品或许带了点江南泼墨山水的味道,静而涵,北国的秋是让他深深眷恋着的,倘若不然也不会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故都的秋》值得细品的当然很多,我们惊叹先生细致而独到的观察,文章结构的首尾照应,回环往复,修辞表达的纯熟,抒情的酣畅淋漓……这些都是怡人的清香,读先生的文章,我最可感之处还是字里行间的那一份心境。
但凡浮躁不安,亦或紧张激动、热烈奔放。读起这篇美文都会变得安静,清新,仿佛身在了那醉人得北国秋天。
“故都”牵起多少情思?足见先生对祖国眷恋之深切,从创作时间看,当时正是白色恐怖阴影之下,先生保持着冷静的从容,在这篇作品里虽有少许颓废情绪,但主要的还是对故都的秋深深的喜爱,文章清得超越世间浮华混沌,静得退去生活的喧嚣与不安,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都市闲人、胜日秋果,平凡不过的事物里我们似乎感受到自然的清淡与美妙,秋日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恍若带着我们去到了世外桃源的天国,穿行于故都秋里的牵牛花、老槐树、蝉声、凉风、秋雨、京味十足的北京话。
躁动的心是会平静的,拿起茶壶必是从容安详。只管往碗里倒上也不怕控制不住溢满!记住了,是茶碗而非茶杯之类的用具,茶之好坏不在茶叶的名贵与茶杯之精致,在乎饮茶之心境罢了。品味故都秋色当然是泡上一碗浓茶为佳,一碗!
古来文章若只写景,大概也偏于了说明文,是难让人久久于怀的,需有情之灵魂,感受先生文字流露的平淡,平凡中却有一份真情在触动心弦,这便是秋是悲凉了吧!这不是颓废,是一种平静里忧国思民之气息,对生命流逝的眷恋,对秋这般细腻而独特的感受、忧郁而优美的情怀,恐怕只有郁达夫这样一个具有平民倾向又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读书人才能体验得到,才能表现得细腻而深刻。
不知道生长生活在南方的人,有多少会如我读罢《故都的秋》开始向往着那北国的秋天?
深夜拂帐,在郁达夫先生醉人的秋里半梦半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