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魂倩女

浓茶洗狂,淡酒留痕。 发表于 2009-2-8 12:00:00

           

                (原创,禁转)

 

1

 

我很是希望自己有艳福,因为我极度嫉妒宁采臣的艳福,也整夜发狂的希望碰上宁公子那样的艳福。

发现么?蒲松龄先生笔下《聊斋志异》里的聂小倩,活生生的折腾人,把人鬼情未了的故事成为了经典中的经典。而故事却活生生的发生在我的家乡、和家乡的北山上。

几百年来,为何聂小倩文本在人们心中激发的美感却完全是另外一种——神秘、明昧,磷火是美人发间的簪饰,幽幽的蓝绿的空气仿佛缭绕于整个故事,从头到尾,忘记了谁,想起了谁。如同王菲唱腔般飘渺的调子。


  2.

 

温习一首李贺诗:

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
  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佩。

  油壁车,夕相待,冷翠烛,劳光彩。西陵下,风吹雨。

  如何?

是否感到那熟悉的气氛——《聂小倩》中摇曳的幽绿光影,所谓鬼气,森森细细,你闻得到墓地植物清冷的香。
  这就是中国人对鬼怪的独特审美观。当西方狼人与吸血僵尸肉搏几百年乌烟瘴气的时候,中国的聂小倩在露水与秋草中飘来飘去,曳着她的长长白纱。东方的幽灵是“灵体”,而非强壮的腐朽肉身。

  假如要找一个最经典的女鬼亮相场景,想必会是萧索庭园,月色,一丛冷绿芭蕉,有只素手掀起舒卷叶片,女子的脸魅艳而冷,哀怨透骨。当你伸手拉她衣袂,却发现自己的手指在空气中虚握成拳。


  3.

 

如此情调,也就是我第一次看到王祖贤版聂小倩时的感受了。
  都说徐克是鬼才。倩女幽魂三部曲也确实透着股邪气。当年这一系列影片火爆一时,据我看来脱不了“鬼才”二字的功劳。

  把聂小倩拍成电影,徐克不是首创,但他是第一个真正抓住“鬼”字精髓的人。题材鬼,气氛鬼,音乐鬼,就连那杜撰的“兰若寺”搞笑名至今仍被广泛引用,以讹传讹,结果经典出世。有谁能忘记兰若寺的蓝雾?谁能忘记小倩高耸的发髻、飘飞的衣裾,谁能忘记“十里平湖霜满天……”那一声幽叹的歌调?时至今日,任何倩女再版及戏说,仍摆脱不开这飘着白纱的视角窠臼。

                 
 
 4.

 

好了,回到蒲版聂小倩。“言未已,有十七八女子来,仿佛艳绝。”——妙就妙在“仿佛”二字。张爱玲《红楼梦魇》中赞黛玉改的芙蓉女儿诔好,“茜纱窗下,公子多情”,纱窗后蒙胧的人影和情事,作者在这种地方深得浪漫主义的妙诀。看不清楚的总是比一清二楚的更美,更引人遐想。
  聂小倩的美感原理即基于此。鬼娘子“言已出门,纷然而灭”,留下一抹裙裾,给徐克们的镜头加上永远的幻美纱幕。结论是,东方的冷翠烛其光虽微,却似胜过狼人血红的双眼。

诡异,也要诡得美丽——永远的聂小倩。

 

 

 

 

 

Re:倩女幽魂

yinji(游客)发表评论于2009-2-8 18:02:00
yinji(游客)似乎又入世了,是好事。

Re:幽魂倩女

飞絮(游客)发表评论于2009-2-8 22:38:00
飞絮(游客)再次让我看到了你的博学,祝开心!

Re:幽魂倩女

玻璃心碎(游客)发表评论于2009-2-9 2:41:00
玻璃心碎(游客)又入世了,好事,好事。
发表评论:
天涯博客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