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阅杂说(六)蜀身毒道:南方丝绸之路。
蜀身毒道:南方丝绸之路。
(蜀:四川,身毒:印度的古称。)
2300多年前的战国至汉晋时期,早在张骞尚未凿通西域、开辟西北丝绸之路以前,西南的先民们就已开发了一条以四川成都为起点至滇池沿岸,以云南为交通枢纽,经大理、保山、腾冲进入缅甸,远达当时孔雀王朝时代的印度的中国对外通道。
蜀身毒道由灵关道、五天道、黔中古道、永昌道等四条古道组成,由于它始于丝织业发达的成都平原,并以沿途的丝绸商贸著称,因此也被历史学家称为“南方丝绸之路”。
一些专家认为,这是中国最早的对外陆路交通线,也是我国西南与西欧、非洲、南亚诸国交通线中最短的一条线路。
“蜀身毒道”的商路连接了欧亚板块和印巴次大陆,第一次将中国和印度两大文明古国联系在一起。蜀身毒道比举世闻名的北方丝绸之路至少早两个世纪、比海上丝绸之路至少早九个世纪。
史书记载,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在西域发现了原产四川的筇竹和蜀布,它们是经蜀身毒道到达印度、阿富汗,再辗转运抵西域的。这是南方丝绸之路早于西北丝绸之路的明证。这条道路直到张骞出使西域之后才引起朝廷的重视而载于史册。
古代文献中,最早记载巴蜀这条通往国外的交通线,出自《史记》。《史记·大宛列传》载,公元前122年张骞出使西域回朝后向汉武帝报告:“臣在大夏(阿富汗)时,见邛杖、蜀布。问曰:安得此?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印度)。身毒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
两千多年来,这条连接中国和东南亚、南亚的古老通道从未间断过。
佛教通过南方丝绸之路由印度传入云南,中外商贾行客通过古道互通货物,当地的民族跨境而居,互相通婚互相往来。
在清朝末期至民国初叶,古南方丝绸之路还一度十分繁忙,腾冲、保山等地因为这条道路发展成为当时繁华的通商重镇。
到了近代,滇缅公路、中印公路都是沿着这条古老的通道而修筑。它成为我国西南部与东南亚、南亚诸国经济文化往来最重要的通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