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禁转)
1
据长辈们说,我抓周的时候,小手撇开了铜板杆秤之类的,毫不犹豫地抓起了一本红彤彤的《毛主席语录》,紧紧不放。
书和我的缘分就这样开始了。
2
外公是给我第一本书的人。
我4岁那年,外公给了我第一本书:一本繁体的《新华字典》。
外公天天陪着我识字,手把手一笔一笔的教我写字。
外公天天看着报纸,让我认报纸上的字,让我拿着粉笔涂遍所有的墙。
外公天天不同的说着寓言说着成语故事,讲着封神榜讲着三国讲着说唐讲着水浒。
外公天天让我读百家姓千字文幼学琼林,也让舅舅阿姨们来逗我背诗诵词接歇后语。
那时候我不知道外公有大资本家的黑五类分子和粮食局里最大的走资派的两顶帽子。
那时候我不知道外公4000本藏书被拿着《毛主席语录》的红卫兵抄家而荡然无存了。
那时候我不知道外公已经身患肝癌赋闲在家将在世不久了。
那时候外公唯一的乐趣就是我了。
我快7岁的时候,外公走了。
外公是第一个让我知道书是好东西的人。
3
记忆至今的父亲都是个闲来看书为乐的人。
父亲只有高小的学历,父亲有着10来个兄弟姊妹,因为家境,很早开始辍学帮着祖父养家,父亲始终看着弟弟妹妹们初中高中的书看着能够收集到的书。
父亲始终担任着生产队村里的会计,至今担任着。
父亲一直订报纸,金华日报,浙江科技报,和后来的电视周报。
父亲从我上学的第一天开始就给我订阅了《中国少年报》,直到小学毕业。那5年里我很自豪,自豪着只有村里的学校和我有这样的一份《中国少年报》。
父亲还常常鼓励着我参加报纸里各式各样的征文比赛。总是把我一张一张的奖状贴满墙壁,告诉我这是有书读的骄傲。
父亲是一个从我小学到我参加工作一直支持我买书的人。
4
母亲14岁那年,母亲的全家从城市下放到农村,下放到母亲的外公的村庄,也是我爸爸的村庄。
母亲的外公是村里唯一没有子女留村劳动的人。
母亲的外公的6个子女都走读书的路,在了南京,在了北京,在了全国的东西南北。
母亲的外公的子女逢年过节回来都会给我带回许多许多的书,说外面的世界。说让我好好读书说多看书,说书可以让我更聪明地想问题,说以后书可以让我走外面的世界。
母亲是第一个带我走进书店的人。去镇上去城市的时候总是带我去新华书店,而流连忘返。
5
老家村里的祠堂和代销店的下雨天和晚上一直是说书讲传的场所。
祠堂和代销店,都紧挨着学校。一下课就可以飞奔地去听,一放学可以去听,一晚饭后可以去听。
听村里的文化人说聊斋、说隋唐、说岳飞、说杨家将、说几侠几义、说薛刚反唐、说呼杨合兵、说金陵春梦。
我也到处借着买着说书人的书,一遍又一遍意犹未尽的看。
6
中学以后多了2个嗜好:平常磨图书馆,周末蹭书店。
工作以后,各地的跑各地的买书,买专业的书,更多地买兴趣的书。
那天开启17大箱的书,晒着的时候,我知道我已经和书结下了一辈子的缘。